Image
Image

健康科普丨精神卫生系列知识-抑郁症


编辑:2023-07-29 16:29:09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

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例分别增加了28%和26%,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疫情的压力,给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做出以下分析。

 

01引发抑郁的原因

分别有86%和68%的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绪压力和家庭亲子关系;其次是亲密关系和职业发展,分别占45%和35%。

cef3e7a715944af2b5c748dbcc3868ca.png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负面情绪埋在心里,不仅无法化解,反而有陷入抑郁的风险。事实上,这些情绪需要被正视和表达,我们需要意识到:负面情绪的存在本来就是正常且普遍的。


02 50%患者为在校学生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a03734249c082bc6a579bbbb77bee6d3.png

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社会亟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

学生抑郁的原因

77%和69%的学生患者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

37329

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对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医前极为关键的一环。他们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病情走向。

很多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

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道阻且长”,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

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现象不容忽视,我们应当在社会、家庭、个人之间构成良好的动态系统,相互影响、促进改变。


03 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两倍

抑郁症患者中,女性占比为68%,远高于男性;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柳叶刀》发布的多项研究和报告显示,女性受到疫情带来的社会与经济负面影响更大。
诸如月经周期、妊娠、更年期激素变化等女性生殖相关的抑郁症亚类也被称为生殖性抑郁。
抑郁症不仅会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她们的社交关系、职业生涯和自我价值感,而且会由于生理激素和外界刺激等因素而使她们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产后抑郁

35596

63%的女性曾罹患产后抑郁;20%的女性曾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

49698


40%的患者家人对产后抑郁患者处于漠视状态;13%的家属认为她们是在矫情,甚至还会讽刺。

45776


社会家庭身份的变化、哺乳喂奶、家庭关系等,是诱导产后抑郁爆发的几大主要导火索。
产后抑郁的临床特征与抑郁症一样,都伴随着长时间的心境低落、易怒易悲、社交减少、自我价值感低、生活无意义感加重、失眠或倦怠、食欲性欲减退,严重者甚至有自残或自杀的倾向。
另外,传统下的母亲形象,使女性为了家庭和孩子而付出和牺牲成为理所当然,而那些无法做出同样牺牲的女性,也无法走出来自家庭的压力。

 

04 抑郁症在治疗中有哪些痛点

52%的患者不考虑心理治疗的原因在于费用高。

52574

患者最不能忍受的副作用

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常被各种药物副作用困扰;44%的患者表示不能忍受自己因为治疗而变胖。

53699

患者复发情况

 

在缺乏对抑郁药物了解的情况下,该如何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剂量下避免自己产生不良反应也是抑郁患者担忧的一点。
将心理健康纳入全民健康覆盖的核心内容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医疗从业者也应该在药物治疗之外结合关怀和照护,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05 抑郁症评定量表

抑郁症评定量表一般包括自评量表和他评量表。自评量表常用的有抑郁症自评量表,如抑郁自评表(SDS)、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贝克抑郁症自评量表,还有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他评量表常用的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医院用焦虑抑郁量表(HADS)、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老年抑郁调查量表(GDS)。

抑郁自评表(SDS)

197706

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

148764

贝克抑郁症自评量表

30849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185764

06 总结

我国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抑郁症作为最常见而且疾病负担居首的情绪障碍,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其“魔爪”已伸向青少年儿童,且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可能遭受抑郁症的打击,一旦发生,将严重损害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然而很多公众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抑郁症患者对疾病诊疗的困惑也甚多,导致没有被诊断和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患者依然是“绝大多数”。

精神心理健康平台、医药企业和媒体,都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的公众正确认识抑郁症,帮助患者得到专业的帮助与规范的治疗,提高就诊、随访的便捷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有效性。

490a0cba31d56bc0bec0cfd2fbb927a0.png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22 中仁康博(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3008776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23-0009